每一代移动通信标准都会对用户物理位置的定位精度有所改进。
4G LTE 时定位精度大约是 10 米以上,5G SA(独立组网)定位精度可达 0.5~10 米之间。
预计 5G-A 可到 0.2 米以上。2030 年 6G 有望实现小于 10 厘米。
3GPP 更新了 5G-A 和 6G 的进度路线图。其中 R18 对应 5G-A (Advanced),R19 和 R20 用于 5G-A 的增强。
预计 2027 年会开始确定 6G 的频谱,2028 年一些先行市场会部署 6G 原型。预计 2030 年 6G 网络开始商用。
Analysys Mason 的研究显示,截止到 2023 年,3GPP 标准的提案贡献者 Top 3 分别是 Ericsson、华为、Nokia。这三家的份额超过了整体的一半。
从 3GPP Ref 15 开始,就算 5G 相关的标准制定。ABI Research 汇总了 Ref 15 到 Ref 19 的标准提案数据。
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商(爱立信、华为等)贡献近半数的标准提案,反映了目前 5G 标准的投入力度。
整体来看,运营商的提案比例在 8% 左右。但从具体看,Ref 19 运营商贡献目前在 25% 左右,因为目前 Ref 19 还尚处早期,更多是问题定义和需求描述阶段,运营商更适合代表网络建设的需求方。
2G 和 3G 的退网正在成为全球各地运营商的重要议程。
关闭技术相对老化的网络,有诸多益处。一方面是减少在落后网络的运维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点是把这些无线频率释放出来,可用于 5G 等先进技术。
频率重耕(spectrum refarming)这个词很形象。
GSM 作为 2G 时代的代表性移动通信技术,已经上市了超过 30 年。截止到 2022 年,其仍然占据了全球 11% 的用户连接。3G 也占到了全球用户连接的 18%。
2G + 3G 之和达到了 29%(2022 年)。GSMA 预计到 2030 年两者会收缩到 12%。
世界各地的运营商对 2G 和 3G 网络退网的管理方式不同。即使在欧洲,运营商使用的策略也存在一些差异。
爱立信认为物联网对 GSM 的依赖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使用的大量设备都具有内置 2G 支持,并且比普通蜂窝设备的寿命更长。3G 物联网支持的电子设备与移动设备寿命相当。
对于运营商来说,关闭 3G 可能带来很大的价值,因为大量的频谱可以用于 4G 和 5G 网络,而关闭 2G网络却做不到这一点。
从频谱的角度来看,保留 2G 服务只需投入非常低的成本。
截至 2019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 2.62 亿辆。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规划人口规模大于50 万人的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宜控制在机动车保有量的 1.1~1.3 倍之间。
国泰君安的一项推算:按照中位数 1.2 的比率计算,我国停车位理论上需要 3.14 亿个停车位。而截至 2019 末,我国的停车位的数量只有 1.07 亿个。
读到上述停车位信息,我联想到 3GPP R17 的 5G 高精度定位标准规范。目前比较流行的室内定位很多是需要业主方自行铺设一些专用设备来辅助,这种 Case by Case 的玩法,不容易搞成大规模,
领先市场的 5G 商用已三年,5G 正在引来史上最快的迁移浪潮。有研究表明,5G 获得前 10 亿用户的速度会远快于 3G 和 4G。
但,另外一角度,移动通信用户分布之广也是硬币的另一面。
根据 eMarketer 的数据,美国目前还有 600 万 3G 或更早的 2G 用户。
曾经,围绕 GSM 的关闭,美国运营商也是煞费苦心。因为此类 GSM 通常是企业早期 M2M/IoT 应用,如果要更换连接,还涉及到通信模组,甚至联网旧设备的改造。
如何退网这事儿可不简单,也是一门学问。
每一代移动通信都有其生命周期,随着 5G 的批量商用,2G 和 3G 的退网事宜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GSMA 统计了近年 2G 和 3G 的退网情况(累计),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累计有 61 张 2G 网络和 46 张 3G 网络会关闭。
由于涉及到大量历史资产的重用问题,网络退网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或者经济问题。例如:大量的基于 2G GSM 的物联网应用,因为历史久远,对应的通信模组、甚至生产类设备能否升级,以及费用谁出都是问题。
就升级角度,智能机的限制则少得多,因为消费者自己愿意换掉旧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