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man Sachs 预测中国餐食外卖的市场空间在 2030 年将接近 2.5 万亿人民币,对比 2024 年的 1.5 万亿,会净增加 1 万亿。
从交易额市场份额角度,预计美团会拥有 65% 份额,阿里巴巴(含饿了么)会拿到 26%,京东 10%。
#民以食为天
贝恩和凯度的研究显示,家庭护理类目引领中国快速消费品的增长,其次是包装食品、饮料和个人护理类目。
从细分品类看,上升品类大多与健康、卫生、情绪价值相关。
62% 的美国家庭拥有宠物,其中 35% 的家庭拥有一只以上的宠物。很多消费者认为,宠物应该被当成家庭的一员。进而,各种配套开销需求就来了。
对比美国整体零售时长 2.8% 的低增长率,eMarketer 预测 2024 美国宠物市场的增长率可达 6.1%,为 832.8 亿美元。展望 2028,美国宠物商品的零售空间可达 977 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宠物市场也在蓬勃发展。
不同商品品类种,食品和杂货是线下渠道相对擅长的品类,就近购买和即时购买时典型特征。
不过这一趋势在新冠疫情的推动下在迅速变化。
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无论是一线、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疫情前后的线上购买食杂频率基本都提高 60~80% 以上。
很长时间以来,食品的在线销售比例是偏低的,对比其他零售商品。经济学人报道,欧美食品零售业的利润率已经低至 2~4%,这也是超市的传统地盘。
疫情极大的改变食品购买习惯,困守家中的消费者从餐馆专项自己的厨房,“胃口消费份额” 增加了。
相对其他地区,中国城市的密度更有优势。比如现在各巨头都下注的 “社区卖菜”。
随新冠疫情发展,不少人关注粮油肉等食品的价格情况。
The Economist 绘制了一张图表,假设 2000 年价格为起点,对比大米、小麦、猪肉、玉米和大豆的价格涨跌。
可以看到目前的价格均不是最高位,但大米有抬头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