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能源企业 500 强,从企业数量看,新能源、煤炭和电力位居前三;从营业收入看,石油、电力、媒体位居前三。
Snow Bull 的研究显示,中国已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是美国的 33 倍,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中国新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在 2022 年是美国的 20.9 倍,而到 2023 年扩大到 25.8 倍。
深圳目前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是全美国的 4.3 倍。
Snow Bull 用了一个 “夸张” 的叙事来表达了,中国和美国在公共充电桩领域的投入差距。
截止到 7 月底,中国在过去 73 天内新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与美国的总数一样多。
2017 至今这七年,中国出口产业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尤其是 “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 的崛起。
Bloomberg 绘制了一张图从季度出口数据角度展示了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到激烈竞争,境外目的地需求疲软或监管限制等原因带来的下行压力。
当前,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已经有了数十个品牌约 500 款左右的车型可以选择。根据经纪公司Bernstein(盛博)估计,2023 年会有 220 款新车型上市,而且 2024 年还会有 180 款。
从新款型数量看,2023 年是近年来的最高峰。
WSJ 绘制了一张图表展示了全球电动汽车的产能和产地分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电动汽车的年产能可达 7,000 万辆左右。
而从曲线看,美国产的电动汽车占比会显著低于大盘走势。
WSJ 数据显示,2022 年美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特斯拉的销售量达到了 54 万辆左右,比 2021 年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其他汽车品牌(福特、现代、通用汽车、大众汽车)的出货量虽有增加,但极为有限。
特斯拉一家占据了 2022 年 64.6% 的市场份额。
WSJ 绘制了一系列图表,展示了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料(锂、镍、钴、锰)的矿源开采地、提炼地和最终电池产品的地域分布。
矿源角度,中国仅在锂矿上数据稍微好一些(13%),其他品种先天条件均很弱。
但在提炼环节,中国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了;而到最后的电池成品的产能,中国就占据了 84.6% 的主导份额。
值得思考的一个案例,从 “矿源 -> 提炼 -> 电池成品”,所谓价值创造是如何分配的,先天自然条件和后天努力的关系等。
电池生产,尤其是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
附图是 2021 年按照产能计算的全球十大电池厂,其中中国占据了 7 席。
新老产品的代际差别,通常在成本模型上大不同。
对比同样售价 10 万元的燃油车和电动车的成本结构:燃油车的核心环节是传动系统和发动机,占总成本的 25%;电动汽车的核心环节是动力电池和电机电控,占总成本的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