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把自己的网络能力、IT 平台或数据,通过 API 能力产品的方式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或企业客户有相当历史了。
ABI Research 咨询公司绘制了一张图,展示了目前的商用状态。矩阵横轴是开放平台或封闭平台(此处开放是否平台商是单一玩家,还是联盟式多个玩家)。矩阵纵轴是单位 API 的价值高低(以及容量需求的大小)。
目前比较成型的包括矩阵左侧:(1) Azure、AWS 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对运营商短信等 API 能力的调用;(2) Twillo、Vonage 等专注于 CPaaS(通信 PaaS)平台;(3) AT&T、T-Mobile 和Orange 等运营商自
消费者时常在各种 APP 中需要使用到地理位置定位,智能汽车也会随时确认自己的地理位置。这些操作需要使用到应用后台的地理位置定位能力。
Counterpoint Research 将基于地理位置的开放平台(Location Platform)定位为 10 大类能力,分别是: (1) Maps data; (2) Location intelligence; (3) Location services; (4) Data platform; (5) AI capabilities; (6) Sustainability; (7) Developer ecosystem; (8) Pa
CPaaS (Communications Platform as a Service) 指把通信网络能力以云服务 API 的方式开放,让第三方企业或开发者(付费)调用。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把通信话音、短信和 Email 推送一起,形成 API 能力组合。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的研究,2023 年全球 CPaaS 的市场空间为 80 亿美金,预计到 2025 年将提升到 100 亿美金。
从玩家分布角度,Twillio 以 35% 左右的份额位居第一,爱立信旗下的 Vonage 排名第二(份额在 10% 左右)。
根据 Akamai 的数据观察,2021 年 6 月的一天内观察到 1.138 亿次攻击,是 2020 年 6 月观察到的攻击次数的三倍多。
和网络流量的增长类似,Web 攻击数量也与日俱增。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 API 经济的崛起,API 安全问题正在凸显。API 通常隐藏在移动应用程序中,让人们误以为它们不易受到操纵。
实际情况是 API 调用能更容易、更快速地实现自动化,这是其设计使然,可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但方便了开发人员,也方便了攻击者。
Gartner 认为,2022 年 API 滥用将从原本频率较低的攻击类型变为导致企业 Web 应用
无论是区块链、还是 Web3 等更前沿的概念,推崇者都会强调 “开放 Open”、“分布式 Distributed”、“去中心化 Decentralised” 等名词。
从互联网发明以来,其实每一代新东西出来的时候,都会用这些词。而且在那个语境下,貌似确实就是这个趋势。
但时间过了一段之后,貌似开放和封闭都共同升华到了新阶段。比如:
(1) 消除中介:实际上是消除了一堆小中介,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超级中介;
(2) 消除信息不对称:实际上是表面信息触手可及,但实际上处于深度信息信息茧房;
(3) 消除零售渠道:实际上产生了最大电商渠道。
很多公司都有一个平台梦,尤其是提及生态系统战略时,都希望自家提供一个很牛的平台,然后各种伙伴调用平台提供的深浅能力,共同创造价值。
从技术实现角度,很大比例的底层能力调用是基于 API 的。自然各家 API 的质量性能、整体成本(TCO)等就有考量的必要性了。
Postman 的调研发现:就开发者而言,起码三分之二的 API 开发时间没有用在编程上,而是各种配套工作(查找、学习、管理、测试、工具准备等)。
围绕 API 产品的客户体验(或者叫开发者体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管理优化主题;也应是平台化产品策略落地的重要部分。
现代软件开发已经很少关起门来 “封闭” 的开发了,很大比例的软件系统需要与外界各种第三方进行互通,这其中又有很大部分是基于各种 API。
而不同行业开发者对 API 的使用需求,也倒过来侧面映射了垂直行业数字化程度的差别。
附图来自 Postman 2021 API 调研报告:科技公司和 IT 服务公司是最多使用 API 的;垂直行业中,金融行业明显高于别的行业。
看起来很开放,其实很封闭。
老美少见多怪,到天朝搜索一下试试;看这个排名,Verizon 排第四,AT&T 排第六,不愧是电信派系的翘楚了。
对比而言,每期内容涉及为企业客户公关需要的文章确实就要弱很多,企业公关部确实也给不出有品质的文章。
两者都是有必要的,后者为前者提供经济支持,否则仅靠读者每期几十元钱的购书价格根本撑不起来这个质量。
文章也论述了此类效果测量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一般的公司也就别想了,还是聚焦“如何在单位面积塞下更多座位为宜”。
因为测量评价很困难,所以“跟风”其实是比较有效的选择,比如:流行工业风,你也搞一个工业风,简单直接。
文中列举了一下成本:某大型能源企业用了七年时间,在办公楼的设计和咨询上花费了 1000万美金;随着 IoT 技术进步,现在做此类测量可以降低到 50万美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