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每天上下班都要通勤。附图是中规院和百度地图的研究,中国通勤距离较远的大城市统计。
北京在 2023 年有 12% 以上的人口通勤距离超过 25 公里。
根据技术社区 InfoQ 的调研,北京是生成式 AI 开发者聚集最多的地区,占到全国的 30.7%,广东和上海位居二三位。
从研发技术方向看,应用工具为例第一位。
RUNTO 数据监测显示,2023 年中国市场的电视整机品牌出货量为 3,660 万台,创近年来的最低值。2019-2023 五年年复合增长率 CAGR 为 -7.7%。
电视机市场的下滑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手机等其他屏幕的分流,另一个方面可能是城市化进程放缓,新房交付量也有关系。
爱立信的一组研究显示,西欧城市和乡村不同地区的流量增长呈现了一些不同。
密集城区,人口密度高,移动网络总流量相对提升最快,而 5G 流量占比也相对高。
城市近郊则要差不少。而乡村地区整体流量增长就很低,而 5G 流量就更少了。事实上运营商在网络覆盖时,也会把乡村的优先级排在后面一些。
共享单车分为普通单车和电单车两种。
中规院和滴滴的研究显示,2023 年共享单车单次骑行平均距离1.5公里,共享电单车单次骑行平均距离2.3公里。
单次骑行的时长方面,共享单车单次骑行平均 11.7 分钟,电单车则为 12.2 分钟。
Juniper Research 估计全球边缘计算开支在 2027 年可达到 230 亿美元,这个数字是 2022 年的三倍。
预计到 2027 年,有 16 亿移动用户会连接到 MEC(移动边缘节点),自动驾驶和智慧城市相关的边缘计算节点可达 340 万个。
围绕算力负载分流(时间敏感等)和视频缓存也会推动边缘计算的需求。
疫情前美国智慧城市(新建)大约每年在 170~180 个左右。由于疫情的影响,2021 年智慧城市新项目有所减少。
Frost & Sullivan 咨询公司预计未来几年会保持大幅增加,预计到 2024 年美国智慧城市新建项目可达 332 个。
面对面当然是极为重要的,即便其他远程手段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城市化” 集中仍是主流态势,平均半径还会更近。
现代化的远程工具也会同步发展,两者并不矛盾。混合场景办公会越来越多。
根据 QuestMobile 的监测数据,46 岁以上人群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量的主要来源。其中,51 岁以上人群占总比例的 25.2%,超过其他年龄分组。
城市分布角度,考虑到不同层级城市的数量差别,整体分布比较均衡。
IDC 绘制了一张图,展示了中国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分场景 ICT 投资额和未来增速。
(1) 横轴:各场景ICT投资额在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总 ICT 投资额中的比例。
(2) 纵轴:各场景在2019-2024年的五年复合增长率。
(3) 气泡面积大小代表各场景在 2019 年的ICT投资额,单位为 亿美元。
智慧警务占据了最大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