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 研究显示,中国大陆在 2023 便利店门店总数达到 32.1 万家。而 2015 年全国便利店只有 9.1 万家,便利店的大发展始于 2017 年。
从便利店企业品牌角度,美宜佳、易捷、昆仑好客位居前三名,门店数在约两万家及以上。
EY 的研究显示,2023 年中国大陆便利店门店数量突破了 32.1 万家,对比 2022 年的 30 万家又增加了 2 万余家。
从单店覆盖的人口角度,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均在 1000~2000 余人,中国大陆目前为 4000 多人/店,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根据 KPMG 的研究,2021 年全国一共有各类便利店 25.3 万家,其中品牌连锁便利店有 16.3 万家,数量最大,增速约13%。
全国便利店 2021 年实现了 3,492 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同比增加了 12.3%。
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角度,中国 2021 年为 44 万亿人民币,大约 6 万亿美元;美国 2021 年为 7.4 万亿美元,数量很接近。
而从便利店的销售额看,美国 2021 年为 2,779 亿美元,中国大陆为 541 亿美元。对比而言,中国大陆的便利店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用户渗透率角度,也有很大潜力。中国大陆便利店渗透率仅为 7,033 人/店,而美国为 2,211 人/店。
据 WSJ 报道,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比特币 ATM 服务商 Bitcoin Depot 正在寻求通过 SPAC 方式上市。
比特币 ATM 并不是是传统银行的 ATM 机。而是放置在门店的一个终端,用户可以用来购买比特币或者其他数字货币。
Bitcoin Depot 成立于 2016 年,目前运营了大约 40,000 台比特币 ATM,其中有 7,000 台放置于北美的一些便利店。
Mckinsey 的研究认为,疫情高峰期及之后,一线城市消费者更青睐便利店。
可能的原因是消费者对出行和人群聚集(大型超市)有担心,更愿意就近购买(以及线上购买)。
平效(坪效)指的是门店单店营业面积内每平方面积上每天所创造的销售额。
根据 CCFA 的一项调研,中国大陆的便利店的单日平效为 69 元 / 平方米 / 天。
这个数字是偏低的。
2019 年全国有便利店门店 13.2 万家,最近三四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石油系和美宜佳在门店数量上遥遥领先;全家、罗森、7-Eleven 等品牌在全国的开店数量保持在 两三千家。
一线城市中,北京便利店密度最低;二线城市中重庆、昆明、南宁、青岛的单店覆盖人数远高于同等经济水平城市。
上述城市的便利店行业发展潜力大。
便利店是中国近年实体零售行业的发展重点,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们可以从品牌连锁的集中化程度来看。
日本的便利店已经非常成熟,Top 3 品牌(7-Eleven、全家、罗森)占据了 89% 的市场份额。
对比而言,中国的市场集中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两家石油系(易捷、昆仑好客)占据了 36% 份额,第三名美宜佳重点聚焦在广东,其他品牌则份额普遍小。
行业集中度越高,中后台的采购供配送货等机制效率就大不同。
便利店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在实体零售中一枝独秀。
KPMG 的一项研究归纳了典型便利店(二线城市)的成本结构,净利润水平为 5% 左右。
而 2019 年单点日均销售额为 5,297 元。草算下来,全年销售额为 193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