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段非常精彩的案例,关于从愿景到实现的故事。
初代 iPhone 到底是配置物理键盘,还是触摸屏,Apple 内部争论不休。
营销团队坚持要配备类似黑莓的键盘。但乔布斯坚持要大触摸屏。因为之前有键盘的手机都是给商务人士用的,商务人士只要是用来写邮件。
而 iPhone 定位是普通人的,这些人要用 iPhone 来看电影的,屏幕需要能横过来。而黑莓手机屏幕横过来是没有意义的。
当时的触控板输入技术体验极差,技术上面临可行性问题。
经常我们在新业务规划好是会面临类似情况,即:好的愿景与实现路径的冲突。因为实现上可能搞不定,进而愿景置顶
① 有约束才能做出好的决策,而最好的约束就是时间。有时间限制,你就不能随意尝试和改变主意,也不能没完没了地润色一件永远完不成的事情。
② 以初代 iPhone 为例,第一版本给了十周,然后废掉;第二个版本用了五个月;第三个版本团队才算充分理解,到底手机应该包含哪些组成部分。才算是一个正确的原型。
如果没有前两个版本的严格时间限制,他们可能永远做不出第三版。
③ Tony Fadell 认为不能因为你有权力,就疯狂招人。大多是概念阶段的项目,十个人甚至更少的人就够了。第一代 iPhone 研发完成后,研发团队一共800人,这些人都是后来陆续加入的。如果一开始
Tony Fadell 认为创新产品早期发展阶段会有三个典型版本。
V1 完全不盈利,本质是测试市场、测试产品和寻找客户;
V2 获得单位经济效益或毛利;
V3 获得整体经济效益或净利润。
每一步都很难,而且需要时间。作者提及 iPod 到了第三代才实现单位经济盈利(V2)。
而iPhone 当时也面临“如何跨越鸿沟”,走向大众的挑战。
连 iPhone 都面临这些问题,确实是第一次听说。感觉之前的印象中,iPhone 一出世,就火得不行,然后红到天际。
但作为 iPod 和 iPhone 的设计人之一,Ton
“如何发现好想法” —— 每个高手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Tony Fadell 认为:
① 它解决的是“为什么” 的问题;
② 它解决的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的观点,要做成社会级服务)
③ 它会一直萦绕着你。
围绕这个话题,我最早接触到并印象深刻的观点来自 Y Combinator 创始人 Paul Graham。
Paul 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好的想法有三个特征:
① 你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
② 你周围的人认为不是;
③ 你可以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初步) 。
很多初创公司和文章都推崇快速上线,快速迭代,这似乎成为一种创业领域的 “政治正确” 。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每个人、每个团队、每家公司的上下文基础不同,难道都应该这样?
总算看到有高手提出反对的声音。 Tony Fadell 认为往墙上乱扔飞镖并不是一个寻找新灵感的好办法,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需要靠时间的打磨。不要欺骗时间。
参考 “精益创业” 的理念,我认为也可以有一种 “精益迭代” 的思想,追求每一轮迭代都有相当的运作品质,创业团队朝正确目的地保持不错的收敛。
而不是在森林里面,指南针也没有,就拼命瞎跑 …(尤其是考虑一下自己的钱袋子时)
① 背景:夏天催生冰的、调和味道的饮品;
② 蒂娜管理了十来家门店,其强烈认为这是机会,开始自己做实验,研发新品;
③ 星巴克时任 CEO 霍华德认为味道并不好,但还是允许其继续尝试;
④ 12个城市大规模试推,一部分用调制机,一部分用软饮料机,前者获胜;
⑤ 星冰乐的名字源自收购的一家公司的老产品名字;
⑥ 1994 年底正式推出,1996 年星冰乐贡献了全部收入的 7%,并被选为《商业周刊》年度最佳产品。
全过程没有冗长繁复的财务分析,也没有咨询公司的复杂分析资料 ……
爱立信对全球 311 家运营商提供的零售套餐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数据流量包模式” 仍然是最常见的签约业务类型,但运营商正在提供更多的包含游戏、流媒体服务和速度层级选项的套餐,以激励用户使用 5G 服务。
在接受调研的所有运营商中,近 40% 的运营商在其高级套餐中提供无限流量服务。然而,这类产品服务的限制条件(例如,不允许作为网络热点,或限制 IoT 设备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超过 90% 的设置了这些条件的运营商已经推出了 5G。对 “无限制” 套餐进行限制,听起来有些有悖常理,却也突显出这类套餐带来的一些挑战,特别是5G 的高性能吞吐量,某些应用可能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