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约束才能做出好的决策,而最好的约束就是时间。有时间限制,你就不能随意尝试和改变主意,也不能没完没了地润色一件永远完不成的事情。
② 以初代 iPhone 为例,第一版本给了十周,然后废掉;第二个版本用了五个月;第三个版本团队才算充分理解,到底手机应该包含哪些组成部分。才算是一个正确的原型。
如果没有前两个版本的严格时间限制,他们可能永远做不出第三版。
③ Tony Fadell 认为不能因为你有权力,就疯狂招人。大多是概念阶段的项目,十个人甚至更少的人就够了。第一代 iPhone 研发完成后,研发团队一共800人,这些人都是后来陆续加入的。如果一开始 800人来反复试错,“想象一下这 800 人惊慌失措的样子 … ” 仅安抚工作就把 Tony 要搞残 …
好问题来了,Apple 初代 iPhone 才只需要 10 个人来迭代,我们平时的项目应该如何安排呢?
难道这些普通项目难度比 iPhone 还牛? 或者我们的沟通安抚能力能超过 Tony Fadell ?





为技术寻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以刺激需求 —— 这是新技术的提供商的 “责任”。
1900 年法国只有 5600 名驾驶员,但有 619 家汽车制造公司。
此时的汽车皆是手工制造,汽车也被当作有钱人的爱好,奢侈品,而非工作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这样的话,汽车的需求、尤其是汽车轮胎的需求空间就很小了。
于是,米其林(轮胎)兄弟开始编制《米其林指南》,告诉司机哪里有美食美景,以及地图 ……
问卷调查是一项非常 “古老” 但生命力旺盛的工作形态。在线提供问卷调查表单,也是一项有相当历史的产品赛道。很早就有各种 Web 表单工具,包括 Survey Monkey 等比较知名的服务商。
2021年11月的哈佛商业评论,刊登了对 Qualtrics 公司创业人的专访。归纳一下 Qualtrics 的创业方法论。
2B 类的创业公司很多都是此类情况,相当一段时间看起来着眼于很小众的一个赛道,不符合传统风险投资 “目标市场足够大” 这一理念。
但卓越的团队会打好基础,不断有机扩展,最终成长为一家相当大的企业。Qualtrics 目前已经是客户体验平台方面领先服务商,市值约 190 亿美金。
很多初创公司和文章都推崇快速上线,快速迭代,这似乎成为一种创业领域的 “政治正确” 。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每个人、每个团队、每家公司的上下文基础不同,难道都应该这样?
总算看到有高手提出反对的声音。 Tony Fadell 认为往墙上乱扔飞镖并不是一个寻找新灵感的好办法,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需要靠时间的打磨。不要欺骗时间。
参考 “精益创业” 的理念,我认为也可以有一种 “精益迭代” 的思想,追求每一轮迭代都有相当的运作品质,创业团队朝正确目的地保持不错的收敛。
而不是在森林里面,指南针也没有,就拼命瞎跑 …(尤其是考虑一下自己的钱袋子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