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流媒体是趋势已经是共识,但要盈利也非易事。
从这篇文章的玩家和定价,我们可以一瞥视频视频内容这个产业的特点。
⑴ Disney+ 虽然有《星球大战》和漫威(Marvel)特许版权内容,但也只有这些亮点,其定价只收每月 7 美金;
⑵ 一堆好莱坞大佬创业的 Quibi ,定价每月 5 美金,面临后续内容是否跟得上的大质疑;
⑶ YouTube TV 的 “精简版付费电视套餐” 从 50 美元月费涨价到 65 美元,但仍然无法盈利;
⑷ 核心缘由是内容的昂贵,其中最贵又属于体育赛事转播;后者贵不贵看看热门体育明星的薪酬即可。
⑸ 对比而言,Netflix 专攻于影视剧的 13 美元月费就变得极具商业价值了(平衡盈利、用户购买力和购买规模)。
⑹ 即便如此,视频内容仍然看起来是“长盛不衰”的,因为观众需要它,而人人皆为观众。
⑺ 领先电信运营商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寻求自己的视频内容战略。AT&T 花费 1300 亿美元收购的 DirecTV 和时代华纳,这只是开始。




家庭用户目前看电视和影视剧节目,有三种主力的业务方式:有线电视、IPTV 和 OTT 机顶盒。
根据勾正数据的估算,中国 OTT 电视的广告收入在 150~170 亿体量左右,而三大运营商主导的 IPTV 虽然有 3-4 亿的用户,广告收入却处于很低的数量级(不到 10 亿元)。
这个点值得思考。也是运营商收入潜力挖掘的一个有价值的方向。
全球 OTT 长视频业务的订阅用户在 2019-2020 超过付费电视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OMDIA 咨询公司预计到 2027 年全球将出现一个高大 30 亿的订阅用户规模。其中付费电视会维持在 10 亿户左右(并没有大降),而 OTT 流媒体视频的订阅量将达到 20 亿户。
这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内容生态。
如果只看 “订阅用户” 的字面意思,传统电视台也是按月收费机制。但由于传统电视原来的收费渠道更多靠实体渠道,或者银行扣费等机制,实际上用户更多比较长时间交一次费用,比如按年续费。
OTT 互联网流媒体业务的兴起,尤其是支付方式的便捷性,用户可以很方便额按月来交。这也导致流媒体用户的离网率很容易居高不下。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都会出现用户为了追某个热门剧而切换流媒体服务商的情况。
附图归纳了美国九大流媒体服务商当前的新用户免费试用期限和月费定价。
也可以看到,流媒体服务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并没有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的迹象。从这个角度看,PGC (专业内容型业务) 和 UGC(消费者产生的内容)还是有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