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的发展不是单纯技术驱动,更像是用例(Use Case)驱动,即:需要去寻找 5G 有啥应用场景,然后用技术手段去满足这个需求场景。
各种 Use Case 层出不穷,哪些商业化早一些?哪些玩一些?
OMDIA 给出其最新观点:
(1) 将 5G 商业化进程划分为三段,2022年及之前为早期;2023-2025 为中期,2025年以后算后期。
(2) 早期的几个场景,场馆是 5G eMBB 的重要场景;而其他几个(资产管理、智慧大厦、工业传感器)都是 mMTC,我认为是 LTE 版本,而不是 5G 版本;因为 5G mMTC 连相关标准的进度还待定。
(3) 2023 年起,大量 5G 大带宽的场景会路线进入商用时间。
(4) 针对实时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的场景,例如:产业协作机器人。OMDIA 认为要到 2025 年后,这背后需要 5G uRLLC 技术以及对 TSN 等的支持。

TechInsights 咨询公司的数据估计,2022 年全球移动网络总流量为 859 Exabytes,同比 2021 年增长了 21%。(这个增幅和前几年比是放缓的)
从地区分布看,亚太地区贡献了 63%,是不折不扣的全球移动流量大头。中国和印度这种人口大国,在乘以每用户每月流量(DOU),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西欧在传统高精密制造和工业方面拥有领先地位,工业物联网应用也处于全球前沿行列。
以 2019 年为例,西欧在工业设备机械上课的市场空间为 8,500 亿欧元,其中硬件设备为 7,500 亿欧元,服务和安装等约 1,000 亿欧元。这其中,大约包含了 60 亿欧元用于数字化平台和应用,大约占了整体的 0.7%。
Mckinsey 预计 2019 年西欧工业物联网的市场空间为 390 亿欧元(不包括服务器、存储等基础部件);这个数字到 2024 年为 640 亿欧元,复合增长率 10%。
大模型目前的商业化,除了开发一个自有应用外,更多是希望通过能力开放的方式,由第三方企业或个人开发者来调用能力,根据使用能力的 API 用量来进行收费。此商业模式也基本沿用了云计算平台的做法。
以 OpenAI GPT 模型为例,假设 80% 的 Token 用于输入,20% 的 Token 用于 输出,2023 年 3 月 1M Token 的 GPT-4 能力消费需要 36 美元,而 2023 年 11 月则为 14 美元。同样 1M Token 2024 年 5 月为 7 美元,8 月则进一步下降为 4 美元。
通过低价策略来保持性价比,是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典型手法。但如何让自己能提供 “低价” 并量大的产品服务呢?
以 OpenAI 为例,留意 GPT-4、GPT-4-Turbo、GPT-4o 这几款细分产品的成本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