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世界的大神程序员 Eric Raymond 认为:
① 好的软件作品,往往源自开发者的个人需要;
② 优秀的程序员知道写什么,卓越的程序员知道改写(和重用)什么;
即便是 Linus Torvalds 当年写 Linux 时也是找了别的内核起步,后面才逐渐换掉。
随着软件深入到各个领地,数字化时代的几乎所有产品开发都会首先考虑有无可重用的开源框架,然后围绕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
让项目先跑起来最重要,获得一种成长的势能,然后在分步骤进行底层的替换或者优化。
如何用最短的路径让新产品先浮现出大概的样子(比如:MVP 之类),方便样本客户先看到,公司领导、相关同事都看得到,这很重要。

商家在 Facebook 上精心运营,就可以吸引到很多粉丝么?或者即便有了粉丝,粉丝可以在每天的信息流(Feeds)中能刷到商家的页面消息么?
不一定,得看平台处于什么时候? 平台处于上升放量期,还是商业变现期。
Facebook 商家页面被粉丝看到的几率:2012年16%,2015年(该书英文版出版前)1~2%。
除非商家在 Facebook 上额外花钱投广告。
新浪微博、抖音亦是如此。
以 Linux 社区为例,看似松散的开发队伍但质量还非常之好,除了若干天才程序员之外,还有更多是工程方面的原因
① 只要有足够多的 Beta 测试和合作开发者,几乎所有问题都会很快显现,并且自然有人会把问题解决;
② 高品质的 bug 反馈,要求报告者对源代码有了解:一个仅描述外部可见症状的 bug 报告,和一个直接关联到源码的分析型 bug 报告,两者的价值是天壤之别。
联想到 MVP 和迭代式开发,频度高快节奏是表象,核心是保持一定质量的迭代,而不是从垃圾中迭代垃圾。
#东施效颦现象无处不在
1989 年为了是否提供脱脂牛奶,星巴克管理层展开激烈的辩论(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由。
CEO 霍华德觉得用了脱脂牛奶就意味着背叛引进意大利浓缩咖啡这一初衷等。
直到有一天,其去咖啡店目睹了一位女性顾客要加脱脂牛奶,但收到店员答复没有之后的无奈和叹气。
霍华德立马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还是赶快试点吧,也别空对空争论不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