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到一页旧资料,这是高通整理的 2020 年基于中国协议标准的 C-V2X “新四跨” 大规模先导应用示范活动的参与企业名单。
当时那次活动一共有 4 余家整车企业、 40 余家终端企业、10 余家芯片模组企业、 20 余家信息安全企业、 5 家图商、及 5 家定位服务提供商共同参与。
看到这个名单,尤其是将这些企业的归类到的七种角色。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从大规模商用,或者商业化角度,谁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用一个更夸张的词,就是谁是 Owner ?
对于新型赛道,尤其是边界和上下游关系比较模糊的新赛道,如果没有清晰的 Owner 角色,商业化进程可能是极其之缓慢的。
关于赛道 Owner:
① 智能手机赛道,Apple 是典型的 Owner,其会承担并影响上下游的资金流向。
② 5G 赛道,中国移动是典型的 Owner,其会购买 5G 网络设备进行组网,然后从最终用户那里收到钱。

微信、WhatsApp 等 OTT 消息很大程度会代替短信,尤其是消费者与熟人朋友之间。
但两者真的是 “完全代替” 关系么?也不是的。因为很多时候,即便是认识的熟人,你可能也并不愿意加其为微信好友;陌生人则跟不会加好友了。
附图是 GSMA 在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一项调研,围绕 SMS/RCS 和 OTT 消息的对比。结论是两者会共存,不会是互斥关系。
附图的数字是某个市场,用短信的渗透率与 OTT 消息渗透率的对比。比如:以法国为例 91% 的人会每周至少用一次短信,而 64% 的人会每周至少用一次 OTT 消息。法国在下图的得分为:91% - 64% = 27%。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很大的思路,即: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看似每个赛道都很拥挤。但如果仔细去了解,会发现消费者自己会把类似工具用于不同应用场景,自然做切割。
...
汽车 Tier-1 供应商德国大陆集团(Continental)针对中国、德国、法国、挪威、美国和日本的个人进行调研显示:① 中国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的态度更为开放;② 在亚洲,愿意交出汽车控制权的人比其他任何国家要多。
ARPU(人均月收入)是通信业最基础的经营指标。ARPU 持续下滑一般是 “常态”,除了竞争原因,从本质上看每一代技术一方面走向成熟,成本会低,另一方面具有普惠性质的通信技术,会让更多人有机会负担得起。
而每一代新技术的上市(比如从 4G 到 5G)则会带来一轮 ARPU 局部扭转的机会,也算一种技术红利体现。头部和部分中部消费者通常愿意用更高的价格去购买更优的体验(实际新技术每 Mbit 流量价格会更低,但每个月会使用更多的流量,带来整体消费增加的可能)。
从经营角度,运营商也会通过打包更多增值业务(比如:权益、视频内容等)让 ARPU 有上升的机会。
从披露的数据看,中国移动在 2021 年同时取得移动业务和家庭业务的 ARPU 双升,而且增幅不小。考虑到极大规模的用户基数,这也展示了消费类(移动 + 家庭)市场的巨大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