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insey 针对已经实施工业 4.0 的企业进行调研,筛选出来几个关键成功要素。
企业高层领导支持和组织转型这是老生常态,几乎所有的转型类项目都需要这两项。
引发我些许思考的是第三项:清晰的投入产出(Business Case)和愿景价值的显性化。
无论是工业 4.0,还是 5G,都算比较创新的玩法,皆不是纯粹技术替换问题,而是客户公司主业及运营体系的大转型。此类情况,所产生的价值通常相对难以说清楚。
对于项目实施乙方来说,Lead Consultant 的角色和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能针对具体 Case 把 Story 讲清楚是必然的要求,也彰显不同乙方机构的需求理解与解决方案实力。

工业 4.0 或者工业互联网的实施当然会带来更好的愿景。
但,为什么很多企业高管在学习新知识时很积极,而在落地时则 “极其小心缓慢” 呢?
除了数字化转型思维转变、技术成熟等之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次升级要更换多少生产设备?花费的钱与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比,好处是否清晰可见?
麦肯锡基于德国一些机构的研究,估算了历次工业革命需要更新的设备比例。
对我们的启示是:工业 4.0 或工业互联网项目得找准切入点为好,尤其要看是否算得过来账。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智能制造也是各大国产业升级的重点话题。
既然是智能化就需要对各种设备终端进行网络化工作,其中很大比例会采用无线方式,尤其是基于授权频率的蜂窝网络工作。
基于 GSMA 的估算,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物联网 IoT 连接会在 2025 年达到 150 亿个连接,是 2020 年的 3.4x 倍。
其中,基于蜂窝网络的 IoT 连接 2025 年会达到 1.93 亿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Mckinsey 预计 2025 年工业互联网的全球市场空间可达 5000 亿美元,对比 2020 的 2900 亿美元有大幅度增长,未来几年 CAGR 12%。
Mckinsey 认为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位成本下滑,会极大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