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ChatGPT 从 2022 年底迅速爆发期,我们即开始思考其用户潜力到底有多大?访问量增速是比较好的客观指标。记得 2023 年前四个月,其访问量增速在迅速放缓。5 月之后,则开始进入下行区间。
2023 年 9~10 月起又开始有上升。有声音认为回升的原因是因为开学了,学生又开始需要做各种作业了。结合最近的情况,可基本认为 ChatGPT 的增长已基本停滞,进入一个平稳的状态。
生成式 AI 的大火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那么我们看一下整体 Gen AI 消费类 Web 产品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图 2 来自 a16z 的研究,月访问量超过 1 亿次的只有三款应用,分别是 ChatGPT、Gemini 和 Character.AI。而其他排名考前的应用,访问量要低非常多。
从产品规划和产品经理角度,ChatGPT 是一款优秀的应用型产品,交互体验足够简单,服务宽度也足够大(足够通用),算得上 “很大众” 的产品了。
而其他所谓头部 Gen AI App 访问量能到其 5% (不到一亿月访问量)看起来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就短期而言,生成式 AI 消费端新产品的发挥空间可能会远低于预期。


2024 年 5 月,Microsoft Build 大会上,Microsoft CTO Kevin Scott 用了一组图片对比了其用于支持 OpenAI GPT 算力需求的体量。
其用了三张图分别对应了 GPT-3, GPT-4, 以及下一步(可能是 GPT-5)的算力需求。
Geoffrey Moore 的经典的 “跨越鸿沟” 理论,告诉我们高科技企业的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 “鸿沟”,能否顺利跨越鸿沟并进入主流市场,成功赢得实用主义者的支持,就决定了一项高科技产品的成败。
如果是事后诸葛亮角度,等新产品发展 N 年后,我们在来评价这个产品是否跨越了鸿沟是容易的。而对于正在处于发展期的产品,是否跨越鸿沟,或者是否有 “跨越鸿沟” 的潜力,如何判断呢?
临时想到一个小点子,供大家做参考。
微信指数是反映了微信体系内的关键字词频强度。我选取 “iPhone”、“AI”、“5G”、“ChatGPT”、“MWC”、“OpenAI” 六个关键字。
我们可假设 iPhone 是进入主流的产品,其他关键字的指数与 iPhone 的比例,可折算为 “大众影响力” 的程度。
Similarweb 监测数据显示,全球主要搜索引擎中,除了 Bing 保持增长外,其他皆没有增长或者大幅下滑。百度的访问量下滑尤其明显。
搜索引擎流量的起伏,比较多观点认为是生成式 AI 的分流影响。
但我们认为,不应忽视 “Web vs. APP” 的影响,大量搜索便在热门社交 APP(抖音、微信)或者电商(Amazon、PDD)内的搜索了。
传统 Web 生态面临越来越的的问题是,独立站的持续减少,公开 Web 的可搜索内容相对变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