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在诸多领域会带来效率提升,但严格的实证型案例也并不多。下图是两个有价值的研究案例。
一个案例是 Github Copilot 辅助编程工具,程序员在使用了 Copilot 后效率平均提升到了 2.2x 倍。
另一个案例是 BCG 咨询公司的专案试验,BCG 的几百名咨询顾问在在使用了生成式 AI 工具后,完成指定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提升。
思考 1:程序员效率提升幅度显然高于咨询顾问,咨询顾问遇到的问题更加 “非结构化”,难度自然会大一些。
思考 2:程序员使用了 Copilot 后,程序员更好找工作还是更难呢? 某些地区 “程序员 35 岁求职难现象” 愈演愈烈。
即便是硅谷,普遍认为一个 20 岁的程序员在 AI 工具的支持下,会效率远超之前的代际(一个 20 岁的程序员可以代替 N 个年长的程序员)。那全球程序员总量的人力需求是同步大幅增加,还是更卷呢?
思考 3:就上述两个案例而言,AI 工具提升了供给侧干活的效率,但并没有放大需求方的需求。
思考 4:蒸汽机能在 1780 年后大放异彩的一个背景是,当时全球有非常显著的棉花纺织品生产需求。即便是伟大的蒸汽机,如果当时没有 “饥饿” 的棉布生产需求,也不会跑得那么快 —— 1780 年前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面临了强烈应用场景的。
新技术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但如果目标问题本身停滞呢?新技术的进步会持续推动问题发展,但可能会很慢。
如果 AI 和当年的蒸汽机一样伟大,那么应用 AI 服务的 “棉花产业” 在哪来 ?目标需求行业应该满足的特征:当前需求量非常旺盛,很普遍的大众需求,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在全球经济持续放缓(甚至停滞或倒退时代),各行各业 “产能过剩” 的状态居多。
如果 AI 能匹配到若干 “新时代棉花产业”,那就是创造了增量经济。如果 AI 规模应用于已经过剩的行业的 “内部淘汰和重构”,那就是在存量经济洗牌上发挥作用。

a16z 整理了排名靠前的 AI 产品(下图),这些产品的特征是,都是从 Discord 社群创建交付用的 "服务器" (可看成一项功能,并非物理硬件服务器)开始。
Discord 社区平台提供了用户数、对话类交互界面等。此刻,对于创新公司来说,不需要构建完整的前端产品。
截止到 2024 年 1 月,Discord 社区的 Top 服务器中,有下图的 9 项产品位列其中。
一些产品,例如 Suno 音乐,一方面基于 Discord,在后来也推出了自己的独立网站等。
经济动荡,或经济下行,不仅是财经类自媒体流行的调调,也是大百姓日常聊天的热门话题。经济环境从高增长进入低增长的 “新常态”,社会、组织和个人都面临一轮心态的调整期。
而投入太多精力在论证 “经济环境如何不好”,这个意义其实很有限,而且让人心情也不好。
也许我们应开阔思路,多了解一些正在崛起的标杆,对个体可能有启发。尤其是如何在大存量时代找到新的增量。
例如,在所谓消费持续疲软,没钱消费等宏观背景下,希尔顿旗下的欢朋酒店(Hampton by Hilton)开业数已经达到了 400 家。而且绝大部分增长都是在新冠疫情之后发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