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一张通信网络的用途,最基础的两个指标:(a) 终端数量(以及对应的网络连接数);(b) 所消耗的数据流量。
展望 2030 年的数字世界:
(1) 物联网 M2M 会成为最大数量贡献者(各种各样的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最后落到终端和联网上,基本都属于这一类);
(2) 从流量消耗角度:智能手机、电视、PC 是前三大来源。
注:Cisco 这组数据是从互联网干线承载角度,包含了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含Wi-Fi)。
在未来可见数年内,虽然消费者会有越来越多的各式终端,但智能手机永远是唯一的 “主终端”。
作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5G 与垂直领域深度融合引发的安全风险备受瞩目。IT、CT、OT 安全问题相互交织,构建与 5G 应用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成为迫切需要
附件来自信通院的研究,其将 5G 安全知识相关结构归纳为 8 大安全模块、45 项安全措施、188 项安全子措施,整体措施和名称见下图。
基于 GSMA 的调研,~45% 企业物联网设备数量在 51~500 个,~29% 企业的数量在 501~5,000 个。少部分企业会有 5,000 个以上终端数量。
从这组数据看,一个观点是: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网络连接数量在 500 ~ 5,000 是当前的主流区间。
这个区间范围有无意义?如果是通过公共网络(NB-IoT、2G/3G/4G),则无所谓,基本上运营商公网是支持巨大范围的弹性需求的。
但如果是企业专网模式,比如:Wi-Fi,5G 专网等,这个数字会很影响整体成本以及平摊后的每连接成本。
全球移动数据总流量(不包括固定无线接入服务生成的流量)在 2020 年底为 49EB/月,到 2026 年有望增长近 5 倍,达到 237EB/月。
目前全球每部智能手机的月平均流量超过 10GB,到 2026 年底预计将达到 35GB。
北美和西欧在 2026 年预计会达到 45~50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