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Fadell 认为创新产品早期发展阶段会有三个典型版本。
V1 完全不盈利,本质是测试市场、测试产品和寻找客户;
V2 获得单位经济效益或毛利;
V3 获得整体经济效益或净利润。
每一步都很难,而且需要时间。作者提及 iPod 到了第三代才实现单位经济盈利(V2)。
而iPhone 当时也面临“如何跨越鸿沟”,走向大众的挑战。
连 iPhone 都面临这些问题,确实是第一次听说。感觉之前的印象中,iPhone 一出世,就火得不行,然后红到天际。
但作为 iPod 和 iPhone 的设计人之一,Tony Fadell 告诉你事实并非这样。




Internet 的戏剧化成长,很大程度归功于没有一个特定的人或机构拥有 TCP/IP 协议标准。
TCP/IP 协议的发展史可以作为去中心化思想的案例,一个生态各方共同来做事情,同时通过标准严格制定来集中化的执行。
注:IETF 标准化组织虽然在主导 TCP/IP 标准的发展,但 IETF 本身是由来自很多厂家、教育、监管等多方专家的组合。
Redpoint Ventures 列出了代表性软件和科技公司(非硬件)从公司成立初始,到市值或估值 500 亿美元所花费的时间。
2000 年之前的公司平均耗时 26 年,2000 - 2010 年期间的公司平均耗时 16 年,2010 年以后的公司平均耗时 11 年。
体现了一种加速度。
读到一段非常精彩的案例,关于从愿景到实现的故事。
初代 iPhone 到底是配置物理键盘,还是触摸屏,Apple 内部争论不休。
营销团队坚持要配备类似黑莓的键盘。但乔布斯坚持要大触摸屏。因为之前有键盘的手机都是给商务人士用的,商务人士只要是用来写邮件。
而 iPhone 定位是普通人的,这些人要用 iPhone 来看电影的,屏幕需要能横过来。而黑莓手机屏幕横过来是没有意义的。
当时的触控板输入技术体验极差,技术上面临可行性问题。
经常我们在新业务规划好是会面临类似情况,即:好的愿景与实现路径的冲突。因为实现上可能搞不定,进而愿景置顶也许就是错误之类。
Tony Fad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