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赛迪的数据,2019 年中国数据中心约有七万个,共计 227 万机架。
预计到 2022 年,中国数据中心业务规模将达到 3,200 亿元。


从英伟达 Nvidia 2025 财年 Q2 的收入结构看,数据中心贡献了 263 亿美元,而汽车只贡献了 3 亿美元,即便英伟达近年在加强汽车自动化的技术研发。
侧面反映了,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是汽车的 88x 倍。汽车首先是一个物理世界的 “实体大件”。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代表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实际智能化程度。
生成式 AI(Gen AI)在一些语境下被称呼为 AIGC(AI 生成内容)是有原因的。目前访问量大的生成式 AI 应用,基本都是生成某种内容。
2022 - 2023 年期间,舆论非常喜欢把生成式 AI 称为下一轮工业革命。以至于只看公众号文章,感觉一年时间就可以工业革命好几轮。
而汽车行业就是工业行业的代表。如果 Nvidia 汽车板块的收入超过数据中心的收入,也许可认为下一轮工业革命到了。
4G/5G 无线专网和 IoT(物联网)是电信运营商在企业市场的重要产品线。而这两个领域,运营商面临不同的跨界对手。
附图来自 GSMA 对国际运营商的调研,专网的最大跨界对手是无线网络设备提供商,而 IoT 最大跨界对手来自 IoT 平台商。
5G 的发展不是单纯技术驱动,更像是用例(Use Case)驱动,即:需要去寻找 5G 有啥应用场景,然后用技术手段去满足这个需求场景。
各种 Use Case 层出不穷,哪些商业化早一些?哪些玩一些?
OMDIA 给出其最新观点:
(1) 将 5G 商业化进程划分为三段,2022年及之前为早期;2023-2025 为中期,2025年以后算后期。
(2) 早期的几个场景,场馆是 5G eMBB 的重要场景;而其他几个(资产管理、智慧大厦、工业传感器)都是 mMTC,我认为是 LTE 版本,而不是 5G 版本;因为 5G mMTC 连相关标准的进度还待定。
(3) 2023 年起,大量 5G 大带宽的场景会路线进入商用时间。
(4) 针对实时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的场景,例如:产业协作机器人。OMDIA 认为要到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