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机构 a16z 研究了 2003 年 Q2(NASDAQ 历史性触底后)至今二十年 262 家上市的 B2B 软件公司的收入数据。
总收入盘子从 990 亿美元提升到了 5,870 亿美元,增长了 5.9x 倍。
如果以 2003 年 Q2 为节点来区分新老公司,可以看到:新旧玩家均取得了大发展。老牌企业从 990 亿美元增长到了 3,230 亿美元,仍然保持了 55% 份额。
从这个角度看,关于软件行业的 “颠覆性” 问题,貌似也有很多巨头并没有被颠覆,而是变得更大了。
偶遇两张截止到 2021 年的数据图表,感觉很有意思。
图 1 是 Bloomberg 跟踪的上市公司季报关键字的频次统计。从这张图可以看到,AI 作为关键字,在 2017-2018 是高速上扬的,体现行业对 AI 的兴趣与日俱增。但 2019 年开始,AI 的频次则不再增加,而是下滑抖动状态。反映了 AI 商业化不利等,总之就是热度下滑。
图 2 则是风险投资机构在 AI 创业公司的的投资金额统计。很容易看到,风险投资 VC 对 AI 的兴趣是持续在增加的,而且 2021 年还创新高。
2022 年下半年生成式 AI 和 AIGC 开始兴起。2022 年底 ChatGPT 和 OpenAI 的爆红,直接引爆新一轮 AI 热潮。
从图 1 和 图 2 的差别,可以看出大型上市公司和风险投资机构,谁更能 “把握趋势” ?
Financial Times 绘制了一张图片,展示了富士康自 2000 年以来的收入变化。2000 年富士康的收入为 31 亿美元,2021 年收人达到 2,146 亿美元,二十余年时间增长了近 70 倍。
Apple 的几个主力产品(iPod、iPhone、iPad)在富士康的成长路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