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块 #1QGRMT
边缘计算承载 Use Case 的长尾性特征,经济性问题与商业机会
Robin  |  2020-03-21

从协议栈角度,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也可近似理解为一种云(Cloud Computing),只是物理位置距离终端用户很近,而且单位 Size 比较小。

但,两者其实有本质不同,云通常是集中化的,不同区域用户共享物理资源,通过时间空间复用等手段;固定的物理计算资源可以满足相当大的客户需求总和。

云计算通过统计复用,最大化实现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对终端客户的 “低价格+高品质”。

对比云计算,边缘计算在 “统计复用” 和 “共享” 方面要弱很多,具体弱多少却决于距离终端用户的远近。这个问题也是 5G UPF 到底应该下沉到哪个位置才合理?—— 此类问题业界讨论几年也没有得出结论。

附图来自 A. D. Little 咨询公司,他们认为边缘计算的很多应用场景(Use Case)渗透率会远低于传统电信业务(人人都会上网,人人都会打电话)。

渗透率 Penetration:如果低于某个值,意味着统计复用性很差,就容易陷入矛盾状态:

(1) 复用度低,则成本价格贵;

(2) 为了把价格降下来,得提升复用度,只有上升边缘部署的位置,远离终端用户,Latency 也就增大了;

(3) 如果终端还存在移动跨地域漫游情况,边缘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的网络连接需求也会成为一个成本项目(可留意公有云公司不同可用区之间的数据传输价格)。

(4) 所以说,5G + Edge Computing 看似黄金组合,我们不能只看到其 5G 的 Wireless 部分,还要注意 Mobility 部分,这才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从成本角度。

也许,有前途的边缘业务(大公司孵化 / 创业公司)应包括:

(1) 找对合适的垂直应用场景,为了时延,客户接受单价稍贵一些;

(2) 对客户场景和本地通信网络结构有深度理解(Know-how)的团队,他们比对手更准确的理解边缘的位置,可以在”时延 + 复用程度 + 网络传输成本“ 综合成本上取得优势;

(3) 某些技术工具公司,在统计复用度和网络传输节省上有 ”绝技“。

另,关于第 (2) 通信网络的问题:看似一样的通信架构原理,中美的网络结构就有很大的不同,看看两国运营商对 IDC 的态度就知道了。

数据来源 A. D. Little
分享链接 http://robin5G.com/1QGRMT
延伸阅读

随着边缘计算的兴起,运营商也希望在网络边缘提供对应的计算服务,通常会选择相关生态伙伴进行联合营销?

附图是 GSMA 针对全球全运营商的调研,哪些类型的伙伴更优可能?

(1) 2020 年 46% 的调研对象反馈该领域还没有合作伙伴;2021 年这一数字降至 8%;侧面也体现了需求的增加程度;

(2) IT / 云服务商、电信设备商是反馈分数较高的两大群体;

(3) 垂直行业的玩家在 2021 年分数大增;

(4) IoT 平台玩家的地位也在凸显。

平台经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平台经济一方面是热门的创业创新关键字,同时平台也愈加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反垄断角度。

根据信通院的监测,截至2020 年12 月31 日,全球市场价值超100 亿美元的数字平台企业为76 家,价值总额达12.5 万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57%。

其中,前十家平台平均增长率高达55.4%,对总体增长的贡献率达71.6% —— 即大部分增长空间都被 Top 10 拿走了。

移动通信 Analysys Mason

Analysys Mason 的一组数据预测了亚太地区(发达市场)移动业务的市场空间。

整体来说 2020 年会是一个低点,后续有微增,整体市场空间维持在 1,000 亿美元左右。

ARPU 的持续细下滑是业界多年的惯例,5G 的升级换代一定程度放缓了下行走势。IoT 是唯一上行的细分赛道,连接数上会有很大的增长,但由于 IoT 的极低 ARPU,带来的收入增量有限。